top of page

「想建立自己的品牌,除了服裝設計你還要學會什麼」專訪KUNG JIAN 空間工作室

KUNG JIAN 空間工作室/Paul Chiang

學歷: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

寄賣:Wam中山服裝概念店

今天SEER很榮幸邀請到在服裝產業已工作10年以上的Paul,請教他一些有關就讀服裝設計和台灣時裝產業的看法。

Paul曾任職過的品牌包括Esprit, LVMH集團,現在除了正職的工作外,有自己在設計衣服並販售。

對他來說,如果要稱為一個真正的服裝設計師,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必須是成熟的,每季都能夠展示出新的系列,並且有真的在做品牌行銷。例如現在比較知名的設計師(山本耀司、川久保玲、Rick Owens),或一些獨立設計師像西班牙的BBS(Boris Bidjan Saberi)、丹麥的Barbarain Gongini。他覺得自己設計的衣服現在趨於不成熟,產量不夠多、行銷不夠全面,還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品牌,所以他不會稱自己是一位「服裝設計師」,而是「對服裝很有熱忱的工作者」。

Paul設計的服裝色調以單一色系的黑白色為主,融入破壞、不收邊的元素,以個性、街頭風格為主。

SEER:當初念服裝設計的原因是什麼,有想過畢業後的出路嗎?

Paul :當初踏入服裝領域已賣場銷售為主,做三年後當上主管,有學習到關於賣場店舖管理的相關領域。長久下來,我覺得「服裝」這個行業是自己以後想走的,但如果只會管理的部份是不夠的,所以想要學習前端的服裝設計,這樣可以讓自己在銷售衣服時顯得更專業。

SEER:開始學服裝設計後,跟你想像中差最多的事情?

Paul:在真的開始學習前,以為製作服裝「車」的部分很簡單,並且在就讀前對於服裝設計沒有3D的概念,常常是以2D的概念去做車縫製作,所以不管是上身或是褲子都常常車錯。而且以前沒有相關的經驗,所以在畫設計稿這塊也不是非常厲害。

至於靈感來源這塊,雖然大家都說任何你身邊的東西都能成為靈感來源,但是要怎麼把生活中的素材彙整成可以使用的一系列資料,是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神的。

「想找設計靈感?歡迎點擊SEER的database頁面」

SEER:天份和後來的努力程度,在這個領域中哪個重要?

Paul :大家都會說天份很重要,但我覺得不代表必須擁有設計天份才能進服裝領域,畢竟每個人天份不一樣。

自己在學校學習服裝設計的過程中也沒有特別突出獲得老師賞識或得過相關服裝競賽獎項,但憑著對服裝搭配的美感和市場的長期觀察,也能在服裝產業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個人就算沒有服裝相關的天份,但只要他夠努力,並且非常熱愛設計,總有一天

/努力會趕上天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SEER:時尚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性?台灣時尚產業為什麼做不起來?

Paul:現在大部分的人不是真正的懂牌子,而是「玩牌子」,所謂的玩牌子就是只知道現在哪些牌子在紅,但不知道這個品牌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商品東西,還有他的品牌精神與理念是什麼。曾經的那些大牌(Ex: Bal**c**ga)現在為了要迎合新一代年輕人的喜好,過往的風格與精神已逐漸消失,不再是大家記憶中的那個樣子了。

/流行就是一種壞品味的開始/

SEER:為什麼台灣時尚產業做不起來?

Paul:服裝設計和商業利益其實很難並存下去,服裝設計需要很創新的東西,但這些東西有時候不一定能夠被市場接受。台灣的服裝設計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客群這樣才有機會走下去,但有時候有消費能力的人不懂設計,只知道大牌,也就是所謂的品牌迷思。

舉例來說你想要穿Gucci,那你必須要有一些「仙氣」,你才能穿出他們想要的感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特質的。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服裝設計沒有辦法跟鄰近國家(韓國、中國大陸)相比,沒有辦法把服裝設計真的當作自己的一種軟實力。

/有消費能力卻不懂設計、設計不被接受,台灣想把服裝設計當成自己的軟實力還需要時間/

SEER:最崇拜的服裝設計師是誰?為什麼呢?

Paul:Martin Margiela,會想要回來念服裝設計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看了Martin Margiela的設計。他以前的作品(就是在John Galliano接手前)很有衝擊感,有時候也會以他曾經出現過的作品當作靈感來源。

SEER:市面上的男裝或女裝有沒有什麼改進的地方?

Paul :我相信每個品牌的作品都是經過長時間觀察自己的消費族群後所設計出來的,這還包含很多設計的前置作業,像是靈感搜集、數據分析、趨勢預測等等。

我自己設計的服裝以中性為主,對市面上的產品沒有很大的興趣,以我自己的穿衣風格來講,我覺得市面上在販售的男裝超無聊,女裝超老氣(SEER: 😅)。

就像前面提到的品牌為了要抓住年輕族群的心所以服裝會設計的比較前衛,但是對於真的有能力花錢消費的客人來說他們不一定能夠接受,為了取得這中間的平衡,到最後品牌設計出來的東西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不懂這個品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SEER :在台灣不尊重學服裝,對此有什麼看法?

Paul:在台灣不尊重的是「專業」,不單指服裝這塊,不過這件事不能只怪公司企業的老闆,我覺得工作者要先學好自己工作領域的「專業」。

老闆或業主比較注重商業的利益面,所以常常會跟你國外流行什麼你就做什麼,這應該也算是服裝專業不被尊重吧。

而且在設計一季服裝前要先做很多事前準備,像是趨勢預測、資料搜集⋯⋯,大品牌有能力去做,但台灣的獨立設計品牌不一定都會做這個,畢竟花費很多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感覺。

/不管如何,工作者都應該先學好屬於自己的專業/

SEER:服裝設計有必要一定要出國唸書嗎?去國外唸書回來的學歷在業界有很大的優勢嗎?

Paul:有「品味」這個天份很重要,有經濟能力可以去國外增廣見聞,畢竟國外的資源比較多,但是能吸收多少要看個人造化了。

當然在求職時,在國外念過書的老闆會認為你的語言能力比較好,而且在國外待過會覺得你應該比較有想法,但是到頭來還是要看你有沒有能力,或者你的「專業」夠不夠。

/有機會能去國外多看是好事,但同時有著對市場的sense也是非常重要的/

SEER:你覺得在地國際化這個觀念是對的嗎?還是真的外國品牌的東西比較好?

Paul:現在很多國外大牌都是靠名人加持啊!像那個Kanye West他的鞋子也沒特別厲害,價格炒到這麼高。名人加持後呈現出來的感覺已經不一定和原本品牌想表現的一樣了。

之前看過JIC的報導,其中有提出希望以後講到台灣的設計師就能想到JIC,這是很好的理念,但想要真正培養自己的客人,真的在地深耕,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經營的。

不過就算台灣再怎麼在地國際化,還是很難比鄰其他大城市的國家,台灣自己辦的時裝秀沒有那麼吸引到我。像是首爾時裝週、泰國時裝週或者是上海時裝週,雖然我不是當地人可能我看到的也只是一個表面,但他們呈現出的一個感覺就已吸引到我了。

/目前第一手時裝趨勢資料還是由國外發布,台灣是一個被動吸取這些資訊的接收點,如果台灣能成為時裝中心點就可以很不一樣/

SEER:以創作者的角度來說,你有想過創作後的行銷嗎?

Paul:之前是只有在服飾店寄賣,現在多用一個通路在蝦皮,但是知道在網路經營服裝銷售很不容易,目前是偶爾利用正職工作額外時間去做衣服,有時間就去拍形象照。如果沒有現在正職的工作只靠設計衣服根本活不下去。

短期目標是希望能夠有多一點的曝光,讓更多人知道並且購買,這樣才可以有更多利潤,但是偏偏曝光是自己最弱的點,身邊沒有足夠的人脈,也沒有多餘的人手可以幫忙分擔公關、曝光這塊。中程目標當然是希望自己有實體的店面,長程就是可以把品牌做得很成熟,能真的稱上一位設計師囉!

撰寫編輯:by V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